夢回岐海九曲
Author作者:Kevin Xu徐永強 2008.10.07
Author作者:Kevin Xu徐永強 2008.10.07
近日收到國內友人寄來的一個大信封,郵票貼了一大溜,好家伙,郵費不菲呀。打開信封,裡面居然是厚厚的一本書。封面古老的香山地圖上,印著四個大字:岐海九曲。原來是友人前段時間跟我提起的介紹石岐歷史文化的一本新書,沒想到他真的給我寄來了。
欣喜之余,急不及待地展卷細讀。仿佛坐上了時光穿梭機,我好像馬上回到了我魂牽夢回的故鄉:中山市石岐。
我的故鄉中山市也是國父孫中山先生出生、成長的地方,原名香山縣,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縣。石岐本是縣城,幾經多年變遷後現為中山市的市區。但無論地理環境和歷史人文如何轉變,不變的是我是石岐人。我生於斯、長於斯,即使現在已移居別處,故鄉仍是我日思夜念的地方,故鄉的一草一木,至今仍歷歷在目。
但遺憾的是,身為石岐人,我們對石岐的人文歷史了解的不多。年少時曾耳聞目睹過一些典故,移民後通過《中山僑刊》又了解了不少,但畢竟欠缺系統全面。現在有幸一睹由石岐區辦事處編輯出版的《岐海九曲》,得以全面了解石岐的歷史典故和人文故事,收獲甚豐、感慨良多。
該書分歷史、名人、商貿、人文、風物和飲食六個部分,全方位地向我們介紹了石岐的概貌。每部分又獨立成章,文字生動翔實。在它的指引下,我們跨越了時空和萬裡海疆,作了一次虛擬而精彩的返鄉之旅。
我們追溯到5000年前,在古伶仃洋上那個常綠的香山島。看到石岐海在滄海桑田地變化中淤積成岐江,海邊那小漁村石岐也慢慢地隨著歷史的發展成為一個縣城。公元1152年,我們高興地慶祝香山建縣,縣令下令「布鐵沙於地以地」,於是我們便知道了鐵城的由來。時光匆匆,繁星閃耀。我們有幸認識不少石岐名人:陳天覺、毛定周、蕭友梅、呂文成、蕭淑芳、楊貫一、江嘉良等等。
我們坐上岐江河上的花尾渡,穿過岐江第一橋,一邊欣賞著岐江兩岸的景色,一邊為岐江河上熱鬧的賽龍舟加油打氣。我們登上岸,先往岐江大酒樓嘆茶,飽餐「金咤」、「艇仔粥」、還有「安棧牛腩粉」等美味。沿著鳳鳴路來到了繁華的孫文路,我們邊走邊看,耳邊不時傳來了聲聲的叫賣聲:「米仔頭糕,祛濕解毒」、「玻璃廠雪糕」、「收買爛銅爛鐵」、「鏟刀磨鉸剪」……那鄉音是那麼的熟悉!
我們經過大廟下,在騎樓下穿過熙熙攘攘的人流,在十八間商鋪中流連。烈日炎炎,有點口渴的我們便信步走進「大有益」草藥店,呷一口清熱的「沙溪涼茶」,暑氣全消。商業文化博物館具有嶺南特色的木櫳門吸引了我們,進去一看,中山人創立的四大公司的風采再現,濃濃的人文氣息讓我們感受過去的歲月。從孫文路拾級而上,「西山第一峰」牌匾榜書蒼勁有力、結體奇特,西山禪寺信徒眾多、香火鼎盛。在中山圖書館舊址,我們徘徊不去,想起讀書時的青澀年代,在這裡度過許多求知的日子。
我們繼續進行石岐市區深度旅游,在百貨公司左拐進入太平路,經在那裡擺攤代寫書信的老先生指引,我們找到了太平路的地標「榕樹頭」。往日熱鬧的「沙崗墟」已搬往別去,我們可以寧靜地在樹下乘涼。稍作休息後我們走過爬沙街,經過一中鐘樓,在月山公園的幽靜處,我們見到了鐵城的古城牆。時光在這裡凝聚了,它為我們保存了一段石岐的歷史。城牆一株寄生古榕,如一個老者,向我們述說著鐵城的滄桑歲月。
最後我們爬上煙墩山頂,登上高聳的阜峰文塔,舉目遠望,石岐的一切歷歷再現。「啟秀門」、「登瀛門」、「阜民門」、「拱辰門」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拱衛著石岐,「仁山」、「西山」、「豐山」、「盈山」、「福山」、「鳳山」和「壽山」七星伴月,岐海已水波不興,九曲河水蜿蜒在小橋和人家之間穿行,馬路上行人與三輪車川流不息,一片平安祥和的景象。這就是我們魂牽夢回的故鄉!
仿如南柯一夢,卻是歷史再現!
歷史湮沒了許多的往事,但有文字的記載,他們都得以傳承下來,讓更多的人們知道這些往事,也因此把我們的文化傳承開去。所以十分感激《岐海九曲》的編者們,是他們把這些匯集成這麼一本好書,讓遠在萬裡的我們也有幸理解更多故鄉的故事。
但有點遺憾的是,作為書名的岐海和九曲都已不復存在了。岐海是因為地理的變遷,而九曲的消失則有些遺憾。尤記得那時的九曲河水雖已不復清澈,但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致,卻可比江南。最終隨著社會的變遷,九曲也成為了歷史,期待著有一天它能重現,不知這是否一種奢望?或者編者們把書名叫做《岐海九曲》,其中包含著某種意義吧。
期待著有一天,重回故裡,作一次真實的深度文化之旅。